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巡礼:有机旱作农业山西省重点实验室
创新引领筑牢高质量发展之基
编者按
科技决定山西未来发展,创新引领三晋转型升级。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孕育重大原始创新、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技力量。近年来,按照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,山西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,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和建设水平,涌现出一批引领前沿、学科交叉、综合集成、国内外有影响的重点实验室,为我省2030年基本实现转型、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发挥了有力的支撑作用。
为深入实施科教兴省、人才强省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展现山西发展的新领域、新动能、新优势,本报与省科技厅联合推出“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巡礼”系列报道。“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巡礼”将视角对准全省百余家重点实验室,用生动的笔墨、精彩的镜头,多角度、近距离记录实验室建设发展成效,多形式、立体化讲述富有成效的创新案例和鲜为人知的创新故事,多渠道、宽领域展示我省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。系列报道将努力把对科技创新的礼赞,以有高度、有深度、有温度的方式呈现出来,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
有机旱作农业山西省重点实验室
探寻有机旱作农业新路径 引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时曾指出,“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。山西少雨缺水,要保护生态、节水发展,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,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,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。”这为山西乃至全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,提供了根本遵循。
近年来,山西全面启动实施有机旱作农业,在省委、省政府的主导之下,山西现代农业开始了新一轮的选择和重构。成立于2018年的“有机旱作农业山西省重点实验室”(以下简称“实验室”),主要针对山西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,以山西特优农作物为研究对象,破解制约旱区农业生产“绿色、健康、生态、高效”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,建立资源协同的高水平循环,提升农业的产能和质量,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。
狠抓科技推广 发展有机旱作农业
从单一的旱作技术,到高质量的现代化旱作农业集成模式;从十年九旱的贫瘠之地,到林茂粮丰的宜居乡村……有机旱作农业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。加强技术攻关 破解“卡脖子”难题
长城沿线中段,其旱地农业类型以半干旱区、半干旱偏旱区为主,涉及晋、冀、蒙、陕 4 省 120 个县区。“该区域日照充足、昼夜温差大,是主粮作物玉米、马铃薯的重要产能提升种植区域,也是小杂粮绿色农产品生产的理想基地。”王娟玲表示,“十年九春旱”是该区域的基本气候特征,播种难、出苗难、保苗难成为了该区域农业生产的卡脖子问题。培优育强 带动农民富裕乡村振兴
“基地建在农民家门口,就是要让科研贴近生产,更好地服务农业产业和乡村振兴……”6月初的清晨,太行山的风还有些微凉。实验室项目负责人刘恩科研究员,带领团队成员在项目示范基地——阳曲县凌井店乡河村旱作节水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技术指导。“农科院的科研人员把试验设在农民地里头,真正是教着农民学,帮着农民干,连续多年,在有机旱作农业技术示范引领带动下,区域年均综合增收达1000万元。”该村负责人激动地说。“有机旱作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”项目根据全省五大生态区资源禀赋,集成了晋南麦果、晋东南粮菜、晋中城郊高效作物、晋西北杂粮、晋北粮草绿色有机旱作农业模式12套,通过科技引领、示范带动,提升了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生产水平,促进了现代农业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。王娟玲告诉记者,项目鉴选优良品种50个、选育优质专用品种7个;改进(研发)专用机械设备8台套;申报专利45项,制定地方标准20个,获软件著作权12个、绿色(有机)认证产品17个;发表论文90篇、出版专著4部。相关技术累计示范推广约12.1万公顷,实现社会经济效益3亿元以上。核心示范区有机物料综合还田利用率达90%以上,绿色(有机)示范面积达80%以上,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0.62g/kg,农药化肥分别减施20%以上,降水保蓄率(利用率)提高30%以上。“有机旱作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”项目的实施,不仅使老百姓的收入不断提高,更有力促进了团队和学科建设,有效服务了乡村振兴,提升了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的生产水平,支撑了现代农业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。砥砺奋进 有机旱作农业迈出坚实步伐
为助力山西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,为有机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,实验室还承办了“‘特’‘优’农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——有机旱作农业分论坛”。论坛邀请到全国多位顶尖学者、知名教授分享最新科研动态,共商有机旱作农业领域所面临的责任、机遇与挑战。责 编 ▍张嘉颜
编 辑 ▍李志刚
内容来源▍山西科技报
投稿热线▍山西科技报新媒体0351-4159175